【制藥網 行業動態】近年來隨著醫藥市場競爭不斷加劇,國內外藥企都開始用戰略重組等方式來提效降本,例如砍管線、縮減團隊、架構重組等。在此背景下,關于藥企降薪、裁員的聲音也開始不絕于耳。
據Fierce Biotech統計,截止到4月6日,今年已有超過30家藥企宣布團隊縮減計劃。涉諾華、賽諾菲、默克、吉利德、Biogen和第一三共等諸多企業。
其中,4月初,諾華就宣布將整合制藥和腫瘤業務部門,并創建兩個具有更強地理聚焦的獨立商業組織——美國創新藥部門和國際創新藥部門。與此同時,其還計劃在全球范圍裁員數千人。目前,諾華制藥在全球擁有約10.8萬名員工。
3月底,阿斯利康發布了裁員的郵件,因為上個月合并新成立了呼吸、消化及自體免疫事業部,因此,組織精簡帶來的人員調整也算是常規動作。賠償方案N+3,可以直接拿錢走人,或者等待轉崗。
同月,據STAT News的報道,渤健證實了其可能會裁掉約10%的員工。渤健的發言人表示公司并未公開提供裁員的相關細節,只透露了“渤健正在實施成本削減的措施,通過裁員,預計每年節省5億美元”。但有報道稱,截止三月初,渤健已經裁掉了100多名員工。
此外,吉利德也向新澤西州Worker Adjustment and Retraining Notification提交了裁員通知,將解雇位于新澤西州Morris Plains的114名員工。
在國內,受政策影響,今年以來藥企裁員、解散團隊、停薪的消息也絡繹不絕。據不完全統計,截至4月19日,國內近200家上市醫藥企業披露的2021年年報顯示,已有約50家企業的員工總數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。大幅減員的企業既包括醫藥流通企業如上海醫藥等,也包括生物醫藥企業如三生國健等。
從各大藥企裁員的動機來看,主要原因除了受疫情的影響以外,還和企業面臨的壓力有關。當前醫藥市場競爭激烈,醫改政策持續推進,正倒逼企業加快轉型升級,這種時候,企業進行削減成本、優化結構、聚焦優勢業務也在意料之中。
隨著政策和市場的變化,藥企的發展策略不可能一成不變,因此對于藥企來說,需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,持續豐富產品管線,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更強的競爭力。而對于醫藥人而言,只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,跟上藥企發展的步伐,才能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價值。
免責聲明:在任何情況下,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,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。
評論